文化寶庫 RTHK ON INTERNET
目錄
古人智慧  

(1)
相傳姜太公慈悲為懷,釣魚也使用直,讓魚有機會逃脫,所以廣東人說姜太公釣魚︰願者上釣,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。古人釣魚時,會將彈力很強的竹條綁在魚絲上,再用力將竹條拗成倒U形,插上魚餌。魚只要吃下魚餌,竹條便會變回一字形,撐著魚口,魚便不能逃脫。

(2) 尖底水桶
相傳少林寺為了訓練和尚,設計尖底水桶,讓他們擔水時,不能放下水桶休息偷懶。其實,尖底水桶並非由少林發明,這設計是為了方便打水。

水桶若是平底,拋在井中時容易浮在水面,盛不了水。縱使打滿水拉上來,水桶左右搖擺,也容易潑瀉。尖底水桶在水面會自然傾斜,容易打水,拉上來時水桶自然垂直,不會將水潑出。

(3) 弓弩
弓要一面拉弓,一面瞄準,十分困難命中目標。弩則是改良了的弓,可以老早裝上箭,一瞄準,按動機括便能將箭射向目標。

《漢書》表示︰「強弩之末,力不能入魯縞」(強弩之末連很薄的布也無法射穿),表示能力由盛而衰,到了能力衰敗時,很容易做的事情也做不到。

(4) 情緒智商
中國人注重人格的修養、氣質的變化,這其實是EQ的教育。例如︰
- 《河伯娶婦》中的西門豹經常佩韋(佩戴著一條皮做的繩),提醒自己要外柔內剛。
- 《背影》作者朱自清別號佩絃 (佩戴著一條絃線),提醒自己做事要「緊」一些。

(5) 化挫折為希望
人生並非一帆風順,成功的人懂得將挫折化為希望,鼓勵自己發奮上進。例如春秋時代,晉公子重耳的父親聽從小人離間,將重耳放逐在外。有一次,重耳沒有糧食,向村民乞食,可是村民卻給了他一塊泥。

重耳的手下子犯對他說,泥代表土地,象徵日後會繼承地土,重耳於是跪下叩頭接受泥塊。重耳流浪十九年後,終於重返晉國,成為晉文公。

(6) 物累
物累指外物給人帶來的牽掛和負擔。一個人千萬不要有物累,須知道我們才是主人,外物只是為我們服務,如果我們變成了外物的奴僕,為物所累,便不會快樂。

(7) 察察為明
察察為明說的是一個精明的人,所有細節都計算得十分準確。《晉書‧皇甫謐傳》︰「若乃聖帝之創化……欲溫溫而和暢,不欲察察而明切。」皇甫謐勸勉皇帝,要做一個好皇帝,不應斤斤計較,而要寬宏大量。

古裝片中,可見皇帝的面前常有一串珠遮著他的臉,稱為旒,目的是令皇帝不要看得如此清楚,得饒人處且饒人,不要察察為明。

(8) 盡人事,聽天命
世間很多事非人力所能控制,最好只能聽天由命。雖然如此,我們一定要盡了人事才去聽天命,不應迷信命運,不思進取。如果撫心自問,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,於心無愧,即是失敗了也不必耿耿於懷。

(9) 律己以嚴,責人以寬
中國傳統上有一個智慧︰律己以嚴,責人以寬。對別人的要求不要太高,縱使他們有錯誤過失,也要同情諒解;對自己則要一絲不苟,要求嚴格,千萬不要用藉口掩飾自己的懶惰和輕率。

(10) 節制
做人應該懂得節制,即是做事做到一定程度時,經常要管束自己,以免做得太過份。

(11) 模棱兩可的答案
朱元璋為人嚴苛,可是他的兒子卻十分寬容,二人意見常有分歧。一次,朱元璋問御史到底是誰正確。御史答道︰「陛下法之正,東宮心之慈」(陛下依法而行,而太子則是慈悲為本)

有人批評御史的答覆不負責任,純粹不想得罪朱元璋和太子,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腦袋。其實,御史只是說出這兩種態度的利弊,如何取捨,要由當事人自行決定。

(12) 絕不含糊
姬發因商朝紂王暴虐,打算推翻紂王。伯夷、叔齊勸阻姬發,表示以暴易暴並不合理,但是姬發沒有理會,聯同其他諸候推翻紂王,建立周朝。由於伯夷、叔齊認為周朝是用暴力建立,所以不肯吃周人所種的穀物,終於餓死。

孟子立場十分堅定,一方面讚頌伯夷、叔齊堅持不以暴易暴的信念,至死不悔,是一種美德,另一方面又稱讚周武王關心人民疾苦,推翻暴虐的政權。

(13) 影不隨形
雖然有一句成語是如影隨形,不過《莊子‧天下篇》中記載,一個聰明人表示雀鳥飛行時,它的影子其實是不動的,理由正如在商場和火車站中的電子顯示屏,顯示屏出現的文字,好像由右移至左,其實只不過是右邊的光點熄滅,左邊的光點亮起,令人產生錯覺。同樣道理,雀鳥飛時,由於尾部的影子消失,頭部的影子出現,因此給人們如影隨形的錯覺。

(14) 一動不如一靜
杭州有一塊大石,相傳是從別處飛來,所以名為飛來峰。宋人張端義《貴耳集》中,記載皇帝詢問和尚,為何飛來峰飛來後不飛走?和尚答道︰「一動不如一靜」,皇帝聽後十分滿意。

(15) 峰從何處飛來
飛來峰和西泠泉都是杭州名勝。有人問︰「從何時起,從何處來?」答曰︰「起,來。」

很多人認為這個回答很巧妙,充滿禪機。不過,有人認為這樣的回答不能引起科學討論,沒有意思。其實,換個角度來說,它告訴我們要把握、了解當下,至於來去的問題,並非十分重要。

(16) 為天地立心
「生年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」,有限的人不甘於有限,要追求無限,這是人的特性,不容易改變。

《禮記‧中庸》提供有限追求無限的方法︰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……與天地參矣」(透過道德的修養,就可以與天地同樣不朽),所以古人有一個理想︰為天地立心。

   
網上中文一分鐘
RTHK ON INTERNET 主頁 文字天地 文法學堂 成語詩文 文化寶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