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言

中國古詩源遠流長,是古代文學之瑰寶。其韻律優美,文采斐然,意境深遠,加上用字淺白易懂,千百年來成為人們誦讀之選。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的《中華文化頻道 之 古詩誦賞》精選了二十二首傳誦古今的詩歌,由香港電台資深電台節目主持人鍾偉明粵語朗讀,以聲韻兼備的形式誦出古詩之美,並提供原文、注釋、語譯、賞析及詩人生平資料,讓大眾品味詩歌的意韻,領略賞詩之樂。

※本網頁的內容參考《詩詞格律概要》、《積累與感興》。

詩的分類

歷代文學家對詩的分類有不同說法。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將詩歌分為古詩、律詩、絕句三類,又在三類中附有樂府一類。古詩、律詩、絕句各分為五言(五個字為一句)、七言(七個字為一句)。宋代郭知達在《杜甫詩集》裏只分古詩和近體詩兩類。清代沈德潛的《唐詩別裁》與《唐詩三百首》的分類法相似,卻不把樂府獨立起來,並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。

詩的格律

詩的基本形式有六種:五言古體詩,七言古體詩,五言絕句,七言絕句,五言律詩,七言律詩。

  • 古體詩

    又稱古詩或古風,依照古代的詩體寫成。唐代的人歸《詩經》至南北朝的詩為古體詩。凡不受近體詩格律規限的,都被稱為古體詩。

  • 樂府

    產生於漢代,本來是配音樂的,故稱為「樂府」或「樂府詩」,或稱為「曲」、「辭」、「歌」、「行」等。唐代以後,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「樂府」,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。在樂府衰微之後,詞產生之前的過渡時期,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。

  • 近體詩

    又稱今體詩,以律詩為代表。字數方面,每首律詩限定八句,五律共四十字,七律共五十六字;聲韻方面,押平聲韻,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;對仗方面,每篇必須有對仗,位置也有規定。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,稱為長律,一般是五言,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。這種長律除了尾聯 (或除了首尾兩聯) 以外,一律用對仗,故又稱為排律。

  • 絕句

    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,分為古絕、律絕兩類。古絕可以用仄韻,即使是押平韻的,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,故可歸入古體詩。律絕不但押平聲韻,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,在形式上等於半首律詩,故可歸入近體詩。

律詩的韻

古人寫律詩須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。詩韻共有一百零六個:平聲有三十韻,上聲有廿九韻,去聲有三十韻,入韻有十七韻。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。平聲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。因平聲字多,所以分為兩卷,即平聲上卷和平聲下卷。


上平聲的十五韻:

下平聲的十五韻:


韻有分寬韻和窄韻:字數多的叫寬韻,字數少的叫窄韻。寬韻如支韻、真韻、先韻、陽韻、庚韻、尤韻等;窄韻如江韻、佳韻、肴韻、覃韻、鹽韻、鹹韻等。

註:「東」、「冬」等字只是韻的代表字,它們只表示韻母的種類。